培养“双师型”人才:长三角国创中心打造产学研融合新模式
元描述: 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产学研融合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打造“双师型”人才,有效解决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
吸引人的段落: 你是否好奇,如何将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技术?如何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给出了答案。他们以“真需求”为导向,将企业技术难题与高校科研项目紧密结合,打造产学研融合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本文将深入探讨长三角国创中心是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并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双师型”人才。
燃料电池检测技术突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新动力
长三角国创中心与企业合作,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尤佳彬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尤佳彬作为燃料电池专业的博士,在长三角国创中心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跨界”研究,在激光专家的指导下,研制出燃料电池电堆激光检测台。该设备能360度无盲区检测电堆的表面缺陷,分辨率小于1微米,精度和效率远超传统肉眼检测。目前,该设备已被上海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将单极板来料检测效率提升至80片/小时,有力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台设备的研发并非偶然,而是长三角国创中心与文景能源合作的结果。文景能源作为一家从事燃料电池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希望解决商用车燃料电池极薄双极板的检测和焊接技术难题。长三角国创中心积极促成先进激光所与文景能源的合作,双方签订了总价值1000万元的合作协议,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
为了更好地将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长三角国创中心启动了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上海交大燃料电池研究所、先进激光所、文景能源三方携手,共同培养兼具燃料电池、激光加工专业背景的人才。尤佳彬在这一项目中,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激光技术,更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成功研制出燃料电池电堆激光检测台,为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利器
长三角国创中心以“真需求”为导向,将企业技术难题与高校科研项目紧密结合,打造了产教融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他们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1. 产业“真需求”为导向: 长三角国创中心以龙头企业提出的产业“真需求”为课题,将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2. 双导师制: 长三角国创中心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 实践机会: 长三角国创中心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积累经验,并与企业建立联系,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4. 奖学金激励: 长三角国创中心为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生提供奖学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自身能力。
5. 合作平台: 长三角国创中心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上海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和科研资源。
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产教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融合,让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实现“双向奔赴”。
1. 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国内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入职企业后一年内的离职率高达40%以上,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应聘企业时彼此不够了解。产教融合模式,让研究生带着产业“真需求”课题,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1-2年,既能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又能深入了解这家企业,有利于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长三角国创中心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应用,促进经济发展。
3. 培养创新型人才: 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出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借鉴国际经验: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成功秘诀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全球闻名的科研机构,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的70多家研究所都依托高校建立,由高校系主任或知名教授兼任研究所所长,研究所40%左右的研发人员是对应高校的研究生,研究所的课题大多来自企业的技术需求,90%的研究生毕业后会去企业工作。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成功秘诀在于:
1. 搭建链接产学研的桥梁: 弗劳恩霍夫协会组织研究生走进企业,在高校教授和企业研发负责人的指导下从事产业技术研究,让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产业所用。
2. 企业“真需求”驱动科研: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科研项目大多来自企业的技术需求,确保科研成果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3.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弗劳恩霍夫协会培养的研发人员大多毕业后会去企业工作,有效地解决了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展望未来: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新体系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产教融合模式上的探索,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新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我们需要:
1.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 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3. 加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 加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高校工科人才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4. 借鉴国际经验: 借鉴弗劳恩霍夫协会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我国科研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常见问题解答
1.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产教融合模式有哪些优势?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产教融合模式,以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将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 长三角国创中心如何解决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产教融合模式,让研究生带着产业“真需求”课题,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1-2年,既能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又能深入了解这家企业,有利于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3. 产教融合模式对企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高质量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发展。
4.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产教融合模式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产教融合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以龙头企业提出的产业“真需求”为导向、实行“双导师制”、提供实践机会、设立奖学金等。
5. 如何评价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产教融合模式?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有效地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的模式,为国家培养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6. 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模式?
未来需要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加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高校工科人才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结论
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打造“双师型”人才,有效解决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的思路。相信在未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将会继续发挥其优势,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新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